首页 >> 智能建造师 >>考试资讯 >> 智能建造师“老龄化”加剧
详细内容

智能建造师“老龄化”加剧

    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农民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提高至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其中50岁以上占比超过27%。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久前,微博热搜上出现了“多地发布建筑行业退工令”一词,让建筑行业农民工“超龄工作”问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

    建筑行业高空作业多,危险艰巨,农民工“超龄”极易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随着退社令的实施,逐渐“老龄化”的建筑行业将进一步加剧用工荒问题。

    那么,建筑行业应该如何寻求出路?有没有一个最优的方案,既能降低超龄农民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又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职业尊严,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也许答案在于技术的力量。传统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在现有的现代技术体系中,构建智能施工系统,从而减少施工人员对体力的依赖,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撤退的背后,是建筑行业的“老”了智能建造

    近年来,包括上海、天津、深圳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发布了建筑行业的退休令。例如,在上海,相关规定明确禁止三类人员:未满18周岁的男性、60周岁以上的男性、50周岁以上的女性进入工地从事建筑工作。此外,禁止55周岁以上的男职工和45周岁以上的女职工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其他影响健康、有危险、有风险的特殊工种。

    对超龄劳动者进行适当限制具有现实意义。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超龄农民工体力和反应速度较低,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对重体力劳动岗位的匹配度较低。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因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死亡的人群中,60岁以上的比例达到15%,而当时的建筑工人中,60岁以上的比例仅为1%。

    在此背景下,全国多地出台的建筑行业清退令,主要是引导超龄农民工避免从事高危岗位,其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进一步保障超龄农民工的生命安全权益,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行业发生事故的概率,降低行业风险。

    然而,建筑行业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加剧,新老劳动力交替面临巨大挑战。随着退休令在全国各地的落地,必然导致就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021年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93亿人,40岁及以下农民工占比48.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达到27.3%。农民工平均年龄在不断提高,2021年比2017年高2岁。

    在近3亿农民工中,有5500多万从事建筑行业,他们的“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以江苏省为例,该省560万建筑工人中,50岁以上的比例约为48%,而18岁至40岁之间的比例仅为29%。

    几十年不变,建筑行业迎新春遇到困难。

    2021年,建筑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达到5141元,同比增长9.4%。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在农民工中均居前列,与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建筑行业的“人才约会”和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

    相对老的工人“退休”意味着建筑工地的工种具有高风险、高体力消耗的特点。导致建筑工人的职业周期相对于其他行业缩短。

    以高层建筑外墙粉刷为例,施工人员站在吊篮里随风摇摆,因此高空坠落风险较大。还有脚手架工有坠落的危险,需要每天爬脚手架搭拆脚手架。

    事实上,“又危险又脏”的工地环境几十年来都没有明显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看到父母的天气和辛苦,他们会选择外卖、快递等替代工作。

    在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发展和均衡的劳动力结构,是建筑行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传统建筑行业必须跳出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趋势发展,以科技创新逐步改善施工场景,打造更安全、更清洁的工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既是保持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也是让更多劳动者享受发展红利的必然途径。

    在现有的现代技术体系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建筑系统的构建是最有可能承担建筑业创新重任的。

    早在两年前,住建部等13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智能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成为智能建筑世界强国。

    住建部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宇平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大建筑机器人的R&D和应用,有效替代人工,安全、高效、精准地进行建筑零部件的生产和施工,已经成为全球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

    推动产业升级,智能建筑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要重塑行业,关键要靠科技的力量。虽然我国建筑行业的智能施工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头部公司的不懈努力,工程机器人领域的多项空白被陆续填补,我国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

    例如,近四年来,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之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之林”)一直在积极推进机器人建房试点工作。截至2022年4月底,博之林在研工程机器人近50台,已有21台投入商业应用,累计施工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

    从商用机器人来看,博之林建筑机器人可以独立工作,完成繁重或危险的施工工序,从而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以地板打磨机器人为例,传统的打磨方式需要工人推着笨重的机器,不仅消耗大量的体力,而且在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和噪音,容易带来职业病。现在工人只需要站在远处用平板电脑操作,地板打磨机器人就能自动定位路线进行操作,同时收集打磨粉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应用的外墙涂装机器人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高空坠落的风险,而且涂装过程稳定可控,施工效率和质量也较传统人工有所提升。

    目前行业发展模式的迭代,也会导致用工需求的变化。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日益成熟,产业链上下游将诞生更多全新的工作岗位。目前,博支林积极与国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提供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大量建筑工人从农民工转变为智能建筑行业的高素质技工。

    行业内岗位的技术含量增加了,从而提高了专业程度,让从业者掌握了一技之长。对于中老年农民工来说,可以向轻体力劳动转变,从而延长职业生命周期,获得更轻松的劳动体验。

    在博之林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工地上,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熟练地用平板电脑操控,让机器人配合完成各种施工过程。“就像用手机玩游戏一样简单。不同的是,你可以看到你操作的机器人在移动,这很有成就感。”其中一位工业技术人员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业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和智能施工系统的逐步普及,施工安全、质量、效率等困扰行业数十年的痛点和难点将被一一解决,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尊严也将得到改善。


关于我们/about us
考试资讯
关注我们
快捷导航
考试资讯
更多
我单位是经工商局正式批准注册成立的教育机构。我单位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致力于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的推广与普及、住建部和交通部执业资格的考前培训和辅导工作,同时每年组织多期国家的标准(行业标准)宣贯会和相关的政策性研讨会。

咨询电话:010-57021039   18519866986

公司地址:地铁九号线七里庄E口出,向西顺沿四环辅路直行900米即到,祥龙物流商务楼。乘车路线:公交335.338.351.694.958.400等到丰台路口下车向南500米直达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建筑与交通云课堂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