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建造师 >>行业资讯 >> 智能建造师:从0到N的新兴职业人群
详细内容

智能建造师:从0到N的新兴职业人群

近几年,“搬砖”成为了年轻人聊天中的一个热词。“搬砖”原指搬运砖块,在网络中,该词被引申为工作辛苦、重复机械、赚钱不多的活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用“搬砖”自嘲,事实上,年轻人不愿“搬砖”,更不希望从事与“搬砖”相关的工作。

一提及“搬砖”,不少人都会联想到建筑行业,人们对此的印象也停留在“脏、累、险”。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到工地作业,工地也在渐渐“老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逐年提高。202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比2016年提高了2.4岁;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相较2016年增加了7.3%。

“同龄人都不愿意进工地了,他们宁愿送外卖、送快递,觉得这些行业比较新。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现在工地上也有新兴职业了,黑科技带来了很大的改变。”95后的刘志炎已与工地“打交道”近两年,曾熬过、累过,但更多尝到的是行业变革带来的甜。如今的他是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的一名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助理,在智能建造产业一线实践并工作,主要负责混凝土产品线的机器人测试及更新迭代。

4月的一天,刘志炎如常走进江门棠下碧桂园滨江天元项目的作业区域,调试并操作混凝土线的建筑机器人施工。偌大的工地上,只有零星几位施工人员守着。他们大多和刘志炎一样,拿着一台轻巧的平板电脑,用手指在上面轻触滑动,指挥靓丽的粉色机器人进行作业。

刘志炎通过掌中的平板电脑,一一指挥着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地库抹光机器人有序进行作业,布料、整平、抹平等原来由人来完成的劳累工作已交给机器人这个“智能工友”。 

建筑业是我国的一项支柱行业,发展智能建造是当前和今后建筑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刘志炎觉得,自己站在了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改革的风口上,将见证着一条智能建造新赛道的诞生。

工地新势力


“选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时候,没想过这几年变化真的那么大。”刘志炎毕业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选专业时受限于家庭条件。但他真正选择留在建筑行业,则是被这个行业的新变化所吸引。

 刘志炎家中有长辈曾从事建筑行业,安全性差、粉尘污染、又苦又累,是老一辈建筑工人的深刻体会。而如今,智能化正助力行业升级,让机器人去完成劳累且危险的任务。

“我跟长辈聊起(建筑行业智能化)的时候,他们觉得很神奇。我把视频发给他们看,他们很惊讶,原来造房子也可以很简单。”刘志炎还介绍,前两年工地的智能化更多是单机作业,如今已逐步实现多机协作的模式。

为了让机器人像人工一样协调有序,博智林自主研发了一套完备的管理系统,包含BIM系统、FMS系统、WMS系统,并且打通了三个系统的界限,让它们互相协作,在全球首次实现了装修阶段建筑场景下多机器人协同的解决方案。 

刘志炎介绍,近期他与同事在系统的协助下,不断测试寻找混凝土产品线的“最优解”,让多台机器人的作业时间既不会出现“打架”,也无需经历漫长的空窗等待,达到更高的施工效率,“反复调试了大约两个月。”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在结果诞生的那刻,刘志炎感受到了其中的成就感,这是人在“创造”的一种形式,是机械重复作业难以带来的精神满足。 

从传统融入未来,博智林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曹龙威见证了行业的革新,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加入博智林以前,曹龙威曾是传统工地作业的一名管理者。从业多年的他深深体会到,传统建筑行业已经处于瓶颈期,未来一定是往智能建造的方向发展,而机器人则是一个重要抓手。

在混凝土施工中,布料是很关键的一环。曹龙威提到,传统的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班组,需要12名工人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布料工作,而且强度大、环境差、非常辛苦。如今,施工人员已经减少至8人,强度也大大降低。以混凝土布料为例,产业技师启动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可以选择“随动模式”,一人牵引布料臂到达指定位置,实现精准布料;还可以选择“自动模式”,做好前置筹备工作,运用智能算法让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全自主布料,无需人员牵引,从根本上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目前,博智林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已在佛山顺德、惠州大陂、汕头金平、江门棠下等地产项目中使用。江门棠下碧桂园滨江天元项目总经理李文红提到,目前博智林在研近50款建筑机器人产品,已进场13款19台,陆续还有更多建筑机器人将按照项目施工进度推进。

 江门棠下碧桂园滨江天元项目作为机器人智能建筑示范基地,也是江门首个机器人智能建造基地。在这里,黄勃滔等多位年轻人被智能建造的“新”吸引而来,共同加入一场建筑行业智能化的转型改革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智能建造产业技师。

 黄勃滔此前没有从事过建筑相关的工作,选择转换赛道,是看好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希望与之一同成长。他提到,传统模式更多考虑的是“盖完房子”,而如今在机器人的加持下,行业可以做到“盖好房子”,更高效地盖出一个个业主的家。

 2021年6月,人社部发布《“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强调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这些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同样处于重要位置,“从过去融入未来”的接力棒,将由这些与智能建造一同成长的年轻人传向未来。

新功夫传承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为了让更多从业者熟悉智能建造,加入行业发展的推动大军,博智林正在培养自己的核心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团队,针对不同施工工序,孵化培育掌握娴熟技能的产业技师,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之路。 

刘志炎作为博智林“初代传承者”,除了负责机器人实操性的施工应用,还会以智能建造讲师的身份,承担培训新人和教材准备的工作。

85b52d6966e36efb1ca700cfc6f05707.png


刘志炎给学员开展知识培训

“从2021年7月起,我开始对来自各个项目的学员进行培训。当中部分学员同样会成为讲师,通过其他项目继续把这套知识传给其他人。”刘志炎提到,这套技术培训通常在一周内完成,他会给学员开展1天的理论知识介绍,再加上2-4天的实操培训,便会进行相应考核,检查学员的学习水平,“具体操作系统并不难,比聊天软件的功能更容易上手。”

李文红介绍道,与传统建筑工人相比,智能建造产业技师除了要了解施工工序,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智能建造技术,如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维保、现场协调管理、传统施工边角处理等技术。尽管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强调“智能”,但对传统施工工艺的掌握也必不可少。 

根据博智林的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培养体系,刘志炎等讲师需要面向4类学员:传统工人、应届毕业生、跨行业新人,以及客户施工方。 

不过,新事物普及的过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曹龙威直言,起初,不少传统工人都不愿接受智能化改变,“老师傅会坚信自己的工作模式是对的,不太愿意接受新东西。”但在行业智能升级的路上,这些传统力量不可缺席。智能建造技术的“初代传承者”只能通过展示应用、推广普及等方式,慢慢让他们接受建筑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碧桂园滨江天元项目作为试点之一,不少智能建造产业技师也是以此为起点,向行业的未来出发。李文红提到,在博智林的推动下,这里承载着“从0到1”、“从1到10”的裂变以及后期大范围推广的使命。

“智造”进行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从13.7万亿元持续上涨至29.3万亿元,十年间总产值增加了一倍以上。

对于未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

为此,博智林在“智造”之路上全力加速,期待这一愿景早日到来。曹龙威在博智林成立不到一年时,就已加入公司。他清晰记得,当时建筑机器人都还在立项研发阶段,而他的工作只有机器人的应用测试,“刚开始有落差,随后又有惊喜。”

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机器人就从实验室走进了工地。“2021年下半年起,我们的产品就不断上市和应用,真的是上下一心,从一条空白赛道冲出来。”

f583eeedd4d59e0c305c9f75c43d10fe.png


▲博智林地面整平机器人已在工地应用

“博智林速度”的背后,是大量心血的倾注。自2018年成立以来,博智林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合作,与华为、达索、埃森哲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建筑机器人产业生态。

截至2022年3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6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800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月,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523项,获授权1749项。相关研发产品相继斩获中国专利奖、IF设计奖、红点奖、IDEA奖、红星奖、金芦苇奖等多个奖项。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并明确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如今,博智林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中国智能建造积累了大量的落地经验。

2020年11月,博智林还受邀参与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并参与编制建筑机器人相关标准、开展行业技术交流等。

1f0239f46f3d0aa955f8e20fef6905a6.png


▲刘志炎(左)与曹龙威(右)在调试设备

在未来,建筑业“智造”还会带给人们更多惊喜吗?面对这个问题,刘志炎不假思索地说:“一定会的。”

如今,他看到的是,建筑机器人已能全自动完成越来越多的复杂施工工序,人的更多体力被解放出来,成为机器背后的“操盘手”。随着行业的不断升级,“智造”的未来,离现在还会远吗?


关于我们/about us
考试资讯
关注我们
快捷导航
考试资讯
更多
我单位是经工商局正式批准注册成立的教育机构。我单位自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致力于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的推广与普及、住建部和交通部执业资格的考前培训和辅导工作,同时每年组织多期国家的标准(行业标准)宣贯会和相关的政策性研讨会。

咨询电话:010-57021039   18519866986

公司地址:地铁九号线七里庄E口出,向西顺沿四环辅路直行900米即到,祥龙物流商务楼。乘车路线:公交335.338.351.694.958.400等到丰台路口下车向南500米直达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建筑与交通云课堂

扫码关注微信小程序
分享按钮 seo seo